街头大爷告诉我:城镇化率已达事实顶点

时间:2025-04-05 07:24:59 转载源:国内新闻网 作者:浮光 点击:1432次

昨天在街上遇到一个大爷,周口来天津谋生的老乡。他听说我把户口迁到了天津,表示很遗憾,因为一旦户口从农村迁到城市,以后就再也没有土地了。 他跟着儿子来到天津谋生,孙子现在上幼儿园,但户口一直都留在河南老家,就为了保留老家的宅基地和几亩田地。 “城市户口现在啥也没有。”至于天津高考分数低,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还是手里的土地更加实在。 这个问题是普遍性的,所以,最近几年城镇化率增长很慢,有些人甚至想尽办法把城镇户口迁回农村。 其实,“城镇化”这个概念,到底如何定义,是有争议的。 之前有个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然而,仅仅过去十年左右,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已经完全不同了。 首先,随着大城市越来越拥挤,房价越来越高,教育资源越来越紧俏,生活并没有变得更美好,反而是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同一时刻,随着制造业从沿海迁往内陆,小县城的居民们消费能力大幅提升,这中间自然包括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地区。 其次,随着村村通路、村村通电、村村通网、村村通水、村村通气,农村的生活与城市的生活区别在哪里呢?自来水、管道天然气、光纤入户、快递次日达、液晶电视、空调、热水器、汽车、...就连上班都是去的同一家工厂。城里有的大超市、理发店、洗车店,在隔壁大一点的村子上都有。唯一诱使农民们进城买房的,就是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但户口嘛,依然留在村里。 其实,如果按照某些西方国家“城市”的标准,我们很多大一点的村子都是事实上的“城市”或者说“城镇”,更不要说人口上万人的“乡镇中心”。 如果以一种物质标准来评定“是否城镇化”,那么,我们目前的城镇化率要远高于户口本上的城镇化率。 人民的幸福,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城镇化上,而非户口的跳变。 从长远来看,土地作为最后的生存依赖,这也是整个社会得以稳定的基石。即便再大的经济危机,都不会产生颠覆性的后果,因为每个人还有最后的保障:土地。这一点,长期来看,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目前还不好说。毕竟,经济的发展趋势,工业和商业带来的收入远非种地能够相比。即便经济危机来临,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管那些失地又失业的群体,极端的情况下,这波人当然也不会自己坐着等死——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这样的历史。 从远处拉回来,由于农村地区尤其是中部人口稠密地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上的改善,甚至从体验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压力山大的城市,而依附于户口的各种优势也逐渐向农村户口倾斜,所以,未来几年,户口本上的城镇化率将保持相对的稳定。随着农村土地资源确权完成之后,取消户口差异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也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创举:重新定义“城镇化”。它是个生活水准的定义,而非地理边界的定义。城镇化不是把农民迁入城市,而是让农民过上如同城市那般便利的生活。地广人稀的地方可能需要将农民集中迁入城市,而在中国尤其是中原人口稠密地区,在农村原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显然是更符合国情的做法。 因此,与其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如说“城镇让生活更美好”。将农民变成市民,不如将农村变成城镇。这就是中国近几十年的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